发布时间:2015-03-02 22:2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
商城高考“神话”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。“我们高中也开体育课,特长生也有美术、音乐课;我们不仅让学生学习,还让他们懂得团结、助人、孝敬等。所以,我们不是应试教育。”商城高中领导的回答大同小异。
商城一中校长雷显同说,商城的初中和小学的课程不是考试哪一门开哪一门。其实,“素质教育就是习惯养成教育。一直以来我们既教书也育人,不仅给学生灌输价值取向也教他们学会学习,有社会责任”。
不愿透露姓名的一位学校领导说:“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?考得好就是应试教育,考得不好就是素质教育?高考一直改革,这根指挥棒也是素质教育导向。”
在他看来,素质教育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而难以量化,专家仍争论不休,基层教育工作者更难以明了,而让学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这一目标却十分明确,——“考上大学就能走出大山,脱贫致富;考不上就只能出去打工,只能守着老祖宗留下的土地耕种。你选择什么?这是一个很实现的问题”。
被高考改变的社会生态
商城高考“神话”背后隐藏的是山区人民与贫穷的不懈抗争,是平民阶层争夺教育资源的抢跑。
更深层次讲,考大学不仅是教育成果汇报,更是社会大事,因为这是一个家庭或家族进行社会阶层晋升的最佳渠道———
它最为公开、公正,可以由自己把握。
在商城县,这是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。于是,在这里,有因高考“神话”而兴起的潮流,有因教育而延续的传统,有被教育改变的社会生态。
●“陪读团”拉动深山集镇房价
刘春艳的家要搬回梅河村了,就是这两天的事儿。
他们已经在达权店——同样地处深山的一个集镇生活了5年。刘春艳的老家也归达权店乡管,但是,离达权店15公里,交通不便。5年前的搬迁尽管只是从这个山坳搬到那个山坳,却是刘春艳父母的终生托付。
2002年暑假开学,刘春艳开始在达权店初中上二年级,弟弟上一年级。她的身体不好,有胃炎。妈妈想让姐弟俩吃好点,“没有其他想法”,毫不犹豫地搬了家,租住在达权店一间门面房里,这个门面房也是房东上二楼的过道。
刚开始的3年,刘春艳的妈妈除了在达权店细心照顾刘春艳姐弟俩,一星期还要跑回家两趟种田。那时候,一家人全靠刘春艳爸爸在合肥打工每月挣的500元钱生活。2004年,刘春艳考上达权店高中,家里也将田地包给了别人,妈妈在附近一家工厂找了一个做装饰灯的工作,一个月能赚五六百块钱。
去年,刘春艳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。今年,弟弟参加了高考。刘春艳的妈妈轻松了。
刘春艳家租的房子里一个柜子隔开两张床,14英寸的电视机是最值钱的东西了。回顾这5年抛家到这里,妈妈说:“我感觉值!”
可以肯定的是,刘春艳家一搬走,这里立马会住上与他们家相似的家庭。刘春艳的班主任、达权店高中教导主任吕鸿彬说:“学校有20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陪读。”
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团让附近农民的房子不愁租不出去,房租也由几年前的一年400元,涨到了1000多元。而“陪读”现象不光达权店独有,在观庙高中附近也有,而在商城高中附近陪读公寓的广告很显眼,这里成为商城县租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。
商城县教体局副局长杨旭升说:“陪孩子读书的多是女人家,丈夫去外地打工一年也不回家一趟。对她们来说,陪读不是最重要的,主要是精神寄托。她们陪读的时候也会找工作干,一举两得。”
商城73万人口,外出务工人员有20多万,大部分人的钱拿回家不是盖新房了,而是供孩子读书。2007年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罗延银,是商城县达权店乡汪埠村农民,十几年来只身一人在苏州做管道疏通工,妻儿都在老家,他平时一份蔬菜能吃一天,把省下的钱全寄回家给孩子上学用。
●升学喜宴规模堪比结婚宴
7月中旬,第一批录取通知书正在下发,锦绣商城迎宾馆就打出了预订升学宴的条幅,许多酒店都称接受预订。与此同时,孙志祥的侄子考上了郑州大学,他们家也盘算着什么时候摆金榜题名宴。
在商城,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,是家里、村里、族里的一件大喜事,请大家喝酒是少不了的。一般来说,孩子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,会选个好日子,亲戚、自家、朋友,本村民组邻家和前后村庄的邻家都来送礼钱、喝喜酒。宗族大一些的人家,临到喝喜酒那天,全宗族人集合起来,敲锣打鼓、吹喇叭、放三枪,浩浩荡荡,一路上锣鼓喧天,炮声震天,又热闹、又气派地赶到“状元”家里。
家庭殷实的人家会在晚上“玩戏”,请歌舞团、唱皮影戏、放电影,或者到电视台点歌、点电视剧。
商城县歌舞团团长李准说:“金榜题名宴也叫升学喜宴,是我们这里的民风民俗。明清时期就有了,那个时候叫‘喝状元酒’,这一风俗传承了下来。”
据史书记载,商城人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就经常占全省第一。明万历年间,全国13次会试,河南考取进士335名,其中商城25名,居全省第一。清嘉庆年间,河南考取进士102名,其中商城14名,又居全省第一;中举者28名,占全省中举人数3/10……
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,商城人对升学喜宴的规模一点也不比结婚喜宴差,摆二三十桌、三五十桌是常有的。
李准说:“主持升学喜宴已经成为一个新行当。”前年,商城县文化局文化股股长李建刚被朋友邀请去主持升学宴,后来就主动接活了。李建刚说:“升学宴集中在7~9月,去年我主持有上百场,一天二三次、三四次很正常。”记账先生在门口记账,“城里最低要送200块钱礼,近亲送上千元红包也不算多”。主持人代表孩子和家长感谢宾朋:“十年寒窗都挺苦,今日一朝登龙门。谢谢众位乡亲们,为了孩子鼓与舞。”在农村说“四言八句”:“金榜题名时,洞房花烛夜。今日×××,考上大学了。感谢众宾朋,花钱又跑路……”
升学宴是一定要请老师的。后来,商城县教体局出台规定,不允许老师频繁参加学生的升学宴请。于是,升学宴多请亲戚邻里中的教师坐上席,哪怕这教师的辈分极低。
许多大人赴升学宴时都会带上小孩子,不时地教导几句:“你好好上学,要是能考上大学,把俺的亲戚自家、前后庄邻家都请来,办个50桌,放几场电影……”
●“状元乡”村干部的面子问题
《2008年全省状元出自商城县的上石桥高中(2)》由河南新闻网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xinyang.yuduxx.com/shangcheng/135488.html,谢谢合作!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