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5-04-04 13:2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
口记者 王姝 通讯员 李倩
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先生于昨日早上离世,享年107岁。1985年伊始,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巨额捐献,尤其是资助办学,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。信阳市平桥区实验小学就有一座邵逸夫先生援建的逸夫楼。1月7日,央广网记者探访了该小学,从该校教师口中了解邵逸夫先生在此捐资助学的过程。
来到信阳市平桥区实验小学门口,首先见到一栋五层建筑,上面标有“逸夫教学楼”字样。正值放学时间,一群群学生背着书包走出教学楼。
该校办公室主任张杰告诉记者,这栋教学楼一直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。“这栋楼有30个教学班,容纳了1400多名师生,大约占全校师生人数的三分之一,2008年学校没建新楼前,近一半师生在这办公、学习。”张杰说。
“邵逸夫先生是个非常重视、热爱教育事业的人。”回忆起1990年初邵逸夫援建教学楼的情景,实验小学德育校长汤明新感触很深。
汤明新告诉记者,从1990年邵逸夫派人来考察选址,到1993年5月逸夫楼基本竣工,中间每个环节十分精细。确定在该校援建建筑楼后,邵逸夫曾专程前去考察,对工程细节做出指示,要求当地教育局派专人,每天监管、汇报工程进度。当时有人提出减少援助资金,只在该校建一栋平房,剩余款项用于援助其他学校,被邵逸夫一口回绝:“教育是百年大计,要盖就盖最好的教学楼。”最终,这栋由邵逸夫出资50万港币、当地政府出资50万人民币的教学楼落地。
邵逸夫在考察时建议,教学楼不要全部用作课堂教室,开设一些读书室、活动室,注重孩子门的德育教育。“当时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普及,邵逸夫的话对老师们启发很大。”汤明新说。
1993年9月,平桥区实验小学的师生欢欢喜喜地搬进逸夫楼。汤明新告诉记者,学校以前只有两栋平房,房间窄、光线差,学生挤在教室里,“坐在后面的孩子看不见黑板上的字,一到冬天座位都挤不进去”。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后,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,学生说“像在做梦一样”。
如今,汤明新已年过六旬,退休后仍坚守在学校的德育战线上。他说:“邵逸夫先生的教育的热爱深深影响着我,我也希望能为这个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。”
编辑:冯超
《信阳平桥实验小学教师回忆邵逸夫捐资助学过程》由河南新闻网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xinyang.yuduxx.com/pingqiao/148661.html,谢谢合作!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