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6-11-23 12:5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
因地制宜创特色 产业带动助脱贫
——商城县长竹园乡产业扶贫见实效
治穷要治根,产业是核心。近年来,商城县长竹园乡坚持“产业树”发展新模式,大力发展油茶、茶叶、中药材等产业,引导群众掘富源、拔穷根,从“输血式”扶贫向“造血式”脱贫迈进,从“大水漫灌”向“精准滴灌”转变,确保扶贫雨露惠泽到全乡987户2536个贫困人口。
鼓足干劲:特色产业快脱贫
10月3日,马堰村灵芝种植基地门口欢声笑语、热闹非凡,长桌上摆放着整齐的现金,这是怎们回事呢?原来,商城县博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发放劳务用工费,正将18万元现金发放到28户社员手上,户均增收6500元,其中有17户贫困户受益实现脱贫。
该合作社始建于2015年4月,采用“基地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现种植灵芝49亩,可通过劳务用工的方式带动17户56人脱贫,户均可增收3000至10000元,实现快速脱贫。
高传兵是马堰村的贫困户,其家庭成员有4人,有两个学生上学,多年务工因没技术,挣钱不多,始终没有摆脱贫困;今年其妻子陈玉红农闲时间在灵芝种植基地务工32天,增加收入4000元,喜悦的笑容从她的脸上洋溢开来。
据商城县博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守国介绍,这只是贫困户短期的收益,为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,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,该合作社计划继续扩大再生产和种植规模,在马堰、两河口两村流转土地105亩,可带动50户近200人快速脱贫。
创新模式:六项举措稳扶贫
一份特殊的产业合作协议把合作社与贫困户联结成利益共同体,并初次提出了六项帮扶举措,即:贫困户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后,以国家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、到合作社加工茶叶返利分红、自行采摘的茶鲜叶销售给合作社返利分红、给合作社代售茶产品按利分红、合作社优先并高于当地用工价提供就业机会、合作社免费向贫困户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。
长竹园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云之为大家算了一笔账:适用六项帮扶举措后,贫困户茶园每亩可增收4000元,其中包含年终分红600元,夏秋茶收购增收1800元,劳务用工900元,鲜叶加工和销售分红700元,在贫困户原来只出售春茶获利5000元的基础上,现每亩茶园收入可超过9000元,一年以后就可以实现精准脱贫并持续增收。
王卫东是新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因妻子是残疾有病需要照顾,不能外出务工。合作社为他送去了“及时雨”,派他学习茶叶炒制技术,与合作社签订了三年的《茶叶产业合作协议书》,今年他家茶园入股、干茶加工、鲜叶销售分红和提供劳务四项帮扶举措,在合作社的收入共计达2万多元。
这六项创新的帮扶举措,既解除了农户种植、销售等环节的后顾之忧,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,又助推了富民产业的培植。
因地制宜:家庭经济固成效
长竹园乡立足实际,紧紧抓住油茶资源优势,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“产业树”帮扶模式,因地制宜、精准发力,发展支柱产业油茶,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长园野生茶油公司,实现公司盈利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、贫困户脱贫的“三赢”局面。
油茶作为该乡的支柱产业,种植面积达12万亩,几乎是村村有油茶、户户有茶园。长园油茶专业合作社近3—5年新开发的油茶基地5000亩,并以到户增收补贴资金入股参与股东分红、油茶园入股分红、毛油销售分红、提供劳务增收等形式,帮助和带动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,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油茶苗,免费提供技术指导,引入“高冠换颈”技术对老茶园进行改造,使油茶产量从每亩15公斤提升到每亩55—85公斤,增加亩产值450元,至少增收3600元,带动全乡122户398人脱贫致富。
目前,油茶合作社的家庭经济可作为群众经济持续保障,带动全乡油茶种植户持续增收,同时,该合作社主动与30户签订了油茶帮扶合作协议,带动贫困户快速脱贫。
这些,只是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小小缩影,还有更多的忙于帮扶政策落实、忙于产业到户项目实施的镜头一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掠过。
一人难挑千斤担,众人能移万重山。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,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“量体裁衣”的结对帮扶下,以实现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为目标,瞄准贫困村、贫困户,进一步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,确保长竹园乡一村不剩、一户不落实现整体脱贫。(商城县长竹园乡官璐)
《长竹园乡产业扶贫见实效》由河南新闻网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xinyang.yuduxx.com/shangcheng/509217.html,谢谢合作!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